科学研究

  • 学术成果

学术活动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成果

农垦制度改革与农业现代化若干问题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6-03-16 作者:互联网 来源: 访问次数:384

       受农业部农垦局委托,我们农垦改革课题组在先期做好理论支撑的基础上,进行了标的农垦农场的调研。在制定了详细的调研大纲后,课题组成员分别于6月和9月赴安徽、江苏、黑龙江、辽宁四省农垦农场进行了实地调研,并于7月与黑龙江、吉林、广东、广西、甘肃、宁夏等地农垦局相关人员,就“农垦土地经营管理”在北京进行了专题座谈。其间,我们得到了农业部农垦局、各地方农垦局、农场管理人员以及农场职工的大力支持,顺利地完成了项目的调研工作。以下是课题组在结合理论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得出的主要认识和结论。 


        新中国成立后,在特殊历史条件下,一支特殊队伍、采取特殊方式、主要依靠国家力量而建立了农垦事业。应该说,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和政治环境下,农垦在屯垦戍边、安置复转官兵和城市青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时至1980年代,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泛推行的背景之下,农垦也学习农村进行了承包经营改革,取得了一些增收节支的成效,但其原有的国有农场和规模经营的特征开始变得模糊,对农业现代化的引领作用也显著下降。当前在农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农垦如何依托其人才、农业机械、农业技术和规模经营等优势,重新明确自身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并进而发挥其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显然是这一轮农垦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农垦近年来改革的主要成就 


        这些年来农垦系统经过不断的改革探索,农垦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促进了农垦事业和农垦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同时在许多方面也体现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特征,代表着我国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是基本形成“统与分”有机结合的农业经营体制,既调动了农工的积极性,又发挥了规模与组织优势。二是农地向具有种田技能的主体转移,形成了适度规模经营。三是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实现了根本性转变。四是农业经营模式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五是农垦农机经营管理机制的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二、农垦改革发展中需要注意的几个突出问题


        农垦在农业生产经营的许多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对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预示意义。然而,当前农垦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难点和陷阱。


        一是农垦职工在土地权能上的模糊做法和错误认识影响了农场对农地资源的正确产权界定与优化配置;二是新型城镇化一方面使得农垦有丧失经营职能的风险,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农垦的社会负担,影响农垦主业的发展。三是对农地资本化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可能误入歧途。因为农地作价出资虽然能为农垦企业带来融资上的便利,但负债经营不可避免地会放大经营风险。

因此,针对未来改革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农垦应正确应对。一是以农场职工退休收回土地为契机,厘清农场与职工的土地权属关系,这种边际调节的方式。二是农场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应注重农场本职工作,量力而行。三是农地资本化是一把双刃剑,应谨慎试行。


三、农垦发展对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的启示

 

        农垦作为我国农业的国家队,在农业生产经营中走在了全国前列。总结农垦的经验对于我国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具有现实意义,也可帮助农垦进一步认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具体而言,农垦对农村有如下启示。


        一是随着种子等农业科技的进步以及农业机械的使用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具有经济合理性。二是农村土地细碎化影响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土地整理事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三是农村土地政策的方向应有利于“耕者有其田”,即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土地应以较低的租金向留在农村的农民转移。